會有哪些狀況?
定義:
健康是指身體的、心理的、社會的健全狀態。心理疾病就像身體疾病一樣,有非常多種。一般來說,心理健康是指個人在思想、行為、感受上都能適度的協調,能與人相處、接納自己,並且適應社會生活。
臨床表現:
不同的心理疾病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。常見的症狀有情緒控制不穩、缺乏自信心、否定自己、不能接受失敗、自覺不如人、猜疑他人、遠離團體生活、與他人相處及溝通有困難,或是對社會不滿等。
造成原因:
遺傳體質、身體或心理上的壓力,以及生長的環境等,造成腦內化學物質的改變,引發疾病或使情況惡化。
結果:
心理疾病常會造成社會適應困難,自我控制力減退,甚至可能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行為。
要怎麼預防才好?
1. 大部份的人都出生在家庭裡,家庭是我們最大的支柱。溫暖健全的家庭生活有助於我們面對外界壓力,維持健全的心理。
2. 結交知心好友,彼此可以互相扶持幫忙。遇到問題或是煩惱時,也可互相傾吐、互相鼓勵。
3. 接受學校教育。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,讓我們學習新知、獲得求生的技能;還可以學習如何待人接物,以便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。
4. 工作是經濟的來源,也是自我肯定與滿足的重要方式,更是擴展視野、學習人際互動的地方。
5. 培養個人興趣嗜好,可以陶冶心性,還能發展出較健全的人格。
我該怎樣照護自己?
1. 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。
2. 規律的運動,安排一些社交活動或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。
3.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;像是聽音樂、洗個熱水澡、練習冥想等。
4. 儘量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5. 避免使用菸酒、咖啡或是其他成癮性的藥物。
6. 和自己的親友或是一些特殊支持團體談談,可以紓解壓力。
7. 遇到問題或壓力時,要有處理問題的信心,給自己一段時間去適應。
8. 閱讀情緒處理的相關資料,學習面對挫折、失敗與傷心。對自己的情緒多一分瞭解,可以有助於自我控制。
什麼時候需要找醫師?
1. 當症狀變得嚴重且持續,並且干擾到日常生活時。
2. 當症狀或是行為持續不變,嘗試自我照顧但效果不佳時。
3. 當症狀愈來愈多,即使自我照顧但狀況依然未改,又干擾到生活多個層面時。
4. 當出現自殺的想法或行動時。
5. 出現自己沒有把握的狀況時。